玩轉人工智能 高校怎麼“頂天”又“立地”
日期:2020-12-08 08:17:50 發布人:dzxy 浏覽量:811
在人工智能的生态鍊中,高校扮演着特殊角色。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說,它處于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在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中,高校被認為擔負着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的任務。
發展人工智能,高校既要“頂天”,也就是做基礎前沿研究;也要“立地”,和企業密切合作。
那麼這方面做得如何?近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浙江高校,看他們如何“玩轉”人工智能。
在無人區啃“硬骨頭”
“高校的定位和企業不一樣,我們要探索無人區。”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張寅道出了兩者的關系,“小數據學習、可解釋人工智能、無監督性學習……這些硬骨頭,都得高校來啃”。
該校計算機學院教授潘綱,啃的就是“腦機接口”這塊硬骨頭。
在浙江大學周亦卿樓實驗室,記者看到,一隻大鼠身手靈活地繞過障礙物,沿着紙闆和塑料闆上的箭頭指示路線前進。它的腦袋上插着電極,身上背着“電子背包”。更确切地說,這隻大鼠,已升級為了“大鼠機器人”。
當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浙江大學吳朝晖、鄭筱祥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圍繞腦機融合問題研究了十餘年。大鼠機器人基于“虛拟”觸覺實現運動行為的精确控制。通過電刺激大鼠的感覺皮層,可以實現對大鼠機器人轉向行為的控制,并可通過改變電刺激參數控制大鼠機器人轉向角度。
潘綱展望了這樣的應用場景:大鼠可以憑借靈活的走位,幫人類進行管道檢測;如果發生人質劫持事件,大鼠機器人可以靜悄悄進入現場,為人類做小小偵查兵。
在浙江工業大學,同樣有團隊在研究人腦和機器腦的結合。
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副教授程時偉希望通過腦機交互技術,在人的神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交流與控制通道,為神經功能修複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方法。
現在,如果戴上一頂特殊的能夠捕捉腦電波的“浴帽”,全身心地想象自己的左手在動,就能控制一台實驗室裡不遠處的小機器人擡起左手。
至于腦機接口技術真正大規模應用,兩位老師都認為,還需要時間。
潘綱坦言,他們做的是慢活兒。“企業不願意做的、沒法馬上應用的事情,就該學校去做。”他說。
和企業跳起“貼面舞”
但有的時候,高校又要和企業走得近一些,再近一些。畢竟,人工智能需要應用。
宋明黎常和其他阿裡巴巴員工一樣,挂着橙色工牌,背着雙肩包走在園區裡。阿裡員工之間常互稱“同學”,但對宋明黎,人們會叫一聲“老師”。因為,他确實是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2017年,浙江大學和阿裡成立了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去年8月,中心聯合招募的第一名博士後進站。
阿裡巴巴技術戰略部高級技術發展專家李貝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聯合研究中心要為真正的難題找到答案,共築未來技術體系,吸引海内外高精尖人才。浙大和阿裡之間成立了6個聯合實驗室,進行着20多個科研項目。一方面,中心發得了論文,申請得了國家項目,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能落地業務,産生實際的商業價值。
合作,難免也有磕磕絆絆。用李貝的話說,他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想找出“讓學校滿意也讓公司滿意”的合作機制。在校企合作知識産權問題上,他們“糾結”半年,終于找到了最為合适的模式——學校和公司一起申請專利,申請後知識産權先歸浙江大學,學校可利用其進行項目申請、論文發表;四年後,産權再轉回企業。
“我們的合作非但沒有影響到科研,還有效促進了科研。”宋明黎說,以前做橫向課題,教授要花大量精力在産品開發等周邊工作上;但和阿裡合作後,學校實驗室隻需專攻算法,其他問題由工程師團隊解決。
浙江工業大學也和企業跳起“貼面舞”。
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王萬良表示,學校進行了深化産教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軟件企業新建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聯合基地,還成立了餘杭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院。
而且,校園裡就有“模拟企業”,學生呆在教學樓裡,就能體驗一把企業的真實需求。該校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張子龍就正嘗試着幫虹軟公司解決企業衆包平台的人臉識别問題。“來鍛煉一下自己,解決真實問題,這比較有成就感。”他說。
發展人工智能,高校既要“頂天”,也就是做基礎前沿研究;也要“立地”,和企業密切合作。
那麼這方面做得如何?近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浙江高校,看他們如何“玩轉”人工智能。
在無人區啃“硬骨頭”
“高校的定位和企業不一樣,我們要探索無人區。”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張寅道出了兩者的關系,“小數據學習、可解釋人工智能、無監督性學習……這些硬骨頭,都得高校來啃”。
該校計算機學院教授潘綱,啃的就是“腦機接口”這塊硬骨頭。
在浙江大學周亦卿樓實驗室,記者看到,一隻大鼠身手靈活地繞過障礙物,沿着紙闆和塑料闆上的箭頭指示路線前進。它的腦袋上插着電極,身上背着“電子背包”。更确切地說,這隻大鼠,已升級為了“大鼠機器人”。
當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浙江大學吳朝晖、鄭筱祥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圍繞腦機融合問題研究了十餘年。大鼠機器人基于“虛拟”觸覺實現運動行為的精确控制。通過電刺激大鼠的感覺皮層,可以實現對大鼠機器人轉向行為的控制,并可通過改變電刺激參數控制大鼠機器人轉向角度。
潘綱展望了這樣的應用場景:大鼠可以憑借靈活的走位,幫人類進行管道檢測;如果發生人質劫持事件,大鼠機器人可以靜悄悄進入現場,為人類做小小偵查兵。
在浙江工業大學,同樣有團隊在研究人腦和機器腦的結合。
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計算機學院)副教授程時偉希望通過腦機交互技術,在人的神經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交流與控制通道,為神經功能修複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方法。
現在,如果戴上一頂特殊的能夠捕捉腦電波的“浴帽”,全身心地想象自己的左手在動,就能控制一台實驗室裡不遠處的小機器人擡起左手。
至于腦機接口技術真正大規模應用,兩位老師都認為,還需要時間。
潘綱坦言,他們做的是慢活兒。“企業不願意做的、沒法馬上應用的事情,就該學校去做。”他說。
和企業跳起“貼面舞”
但有的時候,高校又要和企業走得近一些,再近一些。畢竟,人工智能需要應用。
宋明黎常和其他阿裡巴巴員工一樣,挂着橙色工牌,背着雙肩包走在園區裡。阿裡員工之間常互稱“同學”,但對宋明黎,人們會叫一聲“老師”。因為,他确實是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
2017年,浙江大學和阿裡成立了前沿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去年8月,中心聯合招募的第一名博士後進站。
阿裡巴巴技術戰略部高級技術發展專家李貝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聯合研究中心要為真正的難題找到答案,共築未來技術體系,吸引海内外高精尖人才。浙大和阿裡之間成立了6個聯合實驗室,進行着20多個科研項目。一方面,中心發得了論文,申請得了國家項目,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能落地業務,産生實際的商業價值。
合作,難免也有磕磕絆絆。用李貝的話說,他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想找出“讓學校滿意也讓公司滿意”的合作機制。在校企合作知識産權問題上,他們“糾結”半年,終于找到了最為合适的模式——學校和公司一起申請專利,申請後知識産權先歸浙江大學,學校可利用其進行項目申請、論文發表;四年後,産權再轉回企業。
“我們的合作非但沒有影響到科研,還有效促進了科研。”宋明黎說,以前做橫向課題,教授要花大量精力在産品開發等周邊工作上;但和阿裡合作後,學校實驗室隻需專攻算法,其他問題由工程師團隊解決。
浙江工業大學也和企業跳起“貼面舞”。
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王萬良表示,學校進行了深化産教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軟件企業新建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聯合基地,還成立了餘杭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院。
而且,校園裡就有“模拟企業”,學生呆在教學樓裡,就能體驗一把企業的真實需求。該校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張子龍就正嘗試着幫虹軟公司解決企業衆包平台的人臉識别問題。“來鍛煉一下自己,解決真實問題,這比較有成就感。”他說。